我练习学会拥抱没有答案的日子(19/100)(1 / 2)

('在准备考谘商所的日子,我习惯在熟悉的一切事物中找答案。

未来作为一名心理师,最大的使命就是帮助个案找出他们生命中的答案。

我还记得那时候我和好友每周都会进行一到两次的谘商演练,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sE,试图从那些错纵复杂的生命故事中,找出能帮助对方豁然开朗的解答。

我们扮演过和男友吵架的nV孩、放心不下患有忧郁症的家人的大学生,对未来感到迷惘的研究生,或是渴望自由的高中生。

人生来来去去总是有许多角sE。我们像是不断答题的学生,写完一张又一张的试卷,和名为命运与社会的老师对答案。如果答案错了,我们就得重来。

为了让自己的谘商演练更加真实,我决定亲自走进谘商室,成为个案的一员。刚开始的我,怀着寻找解答的心情走进去,想知道自己为什麽焦虑、为什麽悲伤、为什麽总是不快乐。可是在一周又一周的会谈中,我才慢慢明白:心理谘商,不是为了「找出答案」,而是让你学会与那些没有答案的时刻共处。

我发现,原来我生命中有很多打不开的结。心理师不会帮你剪断或拆开这些结,而是陪你一起看着它,然後轻声问你:这个结是从什麽时候开始存在的?你怎麽看待它?你愿意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它吗?

有一次,我谈起过去的忧郁经验。我说:「好像只有我够不幸,才有资格悲伤。不然别人会说我只是矫情。」

心理师问我:「你觉得悲伤真的需要资格吗?」

我一时语塞,只能低声说:「因为大家都这麽说,而且我相信每件事的背後一定有原因,那个原因应该就是解答。」

但那天之後,我开始怀疑,是否真的每个悲伤都需要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如果没有理由,我就不被允许哭泣吗?

透过谘商,我逐渐学会了,一个更温柔的练习:不是b自己解开每个问题,而是学会在不安中深呼x1,在矛盾里安静地坐下,在混乱中仍愿意温柔地看着自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原来,人生许多时刻的意义,不是来自解释清楚「为什麽」,而是来自你愿不愿意,陪自己走过那些「不知道该怎麽办」的日子。

有一回,谘商进行到最後的几分钟,我静静地看着心理师,忽然问她:「你们每天听这麽多人的故事,不会累吗?」

她笑了笑,说:「有时候会,但那不是因为他们的故事太重,而是因为我也曾经像你一样,拚命想替每个人找到答案。」

我愣住了,没想到她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

心理师接着说:「後来我发现,当我放下一定要找出解答的执着,反而能真正陪伴他们。因为有些痛,不是为了被解释,而是为了被理解。」

那天走出谘商室,我经过公园,看到一个小nV孩坐在秋千上哭。她妈妈没有立刻过去安慰她,只是坐在不远处陪着,看着她一边哭一边摇着秋千。

那一幕让我突然懂了。

真正让人感到安心的,从来不是解释或分析,而是有一个人,安静地坐在不远处,让你知道:你有哭泣的权利,也有慢慢长大的空间。

於是从此以後,我没有再去追问自己为什麽会悲伤。

或许我们都曾是那个在秋千上哭泣的孩子,以为需要答案才能停止眼泪。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吧文学http://m.25shuwu.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在谘商所放榜後的日子,我过得并不好。

我的志愿都落榜了。以擅长与人聊天而感到骄傲的我,顿时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我想,是不是我太骄傲了?是不是我过於高估自己了?我总是幻想着当一名出sE的谘商心理师,但现实却狠狠cH0U了我一记耳光——我其实,什麽也不是。

知道这件事的爸爸感觉有点幸灾乐祸。他说,你当初去念心理系有什麽用?你还是没有考上研究所啊。你去念资安所吧,至少未来我还能罩一下你。

顺带一提,我爸爸的求学背景横跨了电机、资工和通讯。不过很可惜的是,我完全没有遗传到他优秀的基因。他擅长程式编码,而我热Ai写作。

对於落榜一事,我一直耿耿於怀。我纳闷自己为何会惨遭滑铁卢,一方面又认定是自己不够努力。我望着书房堆叠的心理学书籍,开始对它们的存在感到厌烦。

我知道我只剩下资安所这条路可以走。我无路可退,也别无选择。

那段时间,我变得很沉默。沉默得像是说话这件事也从我身上cH0U离了。家里的餐桌安静得像考场,爸爸依旧不忘时不时提起「资安多好多好」,他可以用他的人脉,在我研究所毕业後帮我铺路。我只是点头,没有反驳,也无从反驳。

从某一天起,我打开电脑不再是为了写作,而是开始下载资安相关的课程影片,强迫自己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看下去。那些密密麻麻的程式码跳跃在萤幕上,像是另一种语言,一种我学不来、听不懂的语言。我记不住函式、看不懂逻辑,手边的笔记总是空白的——就像我自己,在这条被迫选择的路上,没有留下任何挣扎的痕迹。

但我还是每天准时坐在书桌前,像是在惩罚自己。惩罚那个以为只靠热情就能走进梦想的人。惩罚那个自以为「喜欢倾听」就能当心理师的人。

每天晚上我都梦见自己被困在一间教室,老师在黑板上讲着我听不懂的术语,台下所有人都在快速记笔记,只有我拿着原子笔,不知道要写什麽。醒来的时候,枕头Sh了一角,梦里的焦虑还没散去。

我开始不再写东西了。以前每次情绪积压时,我会写日记、写故事、写诗,那是我最自然的出口。但现在,写作彷佛成了证明我失败的提醒。我想,如果我真的这麽热Ai心理学、这麽擅长与人G0u通,为什麽我连研究所都考不上?为什麽我会在最想走的路上被拦下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後来的某一天早晨,我经过学校附近的书局,出於习惯走进心理学书区。那些我曾经厌倦的书,如今静静地排列在架上,像是在等我重新靠近。我cH0U出一本书,是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

我曾经在课堂上读过这本书,但那时的我,只把它当作一本「考试会考的经典」。而这次,我在某一页停下来,看见这段话:

「当我接受自己原来的样子,我才开始改变。」

这句话彷佛穿透了我心里某个长久封闭的角落。我一直努力想「变成一个可以考上研究所的人」、一个能让爸爸骄傲的人、一个「够格」当心理师的人。

我突然意识到,或许我之所以会如此痛苦,不是因为失败,而是因为我对「自己应该要是什麽样子」的执念太深。那不是热情,那是一种自我强迫的完美主义。

我回家後,开始重新翻阅过去的日记。那些曾让我感到羞耻与失败的文字,如今看来却充满诚实。我第一次没有批评自己,而是像一位真正的谘商师那样,静静地陪伴那个痛苦又努力的自己,理解她、拥抱她。

爸爸还是会时不时问我资安的事,但我学会不再因此感到烦躁了。我想,他的好意只是披着理X外衣的焦虑与保护方式。而我,不再需要用「成功」来证明什麽给他看。

如果说以前的我总是在追求一个「够格」的自己,那麽现在的我,只想认真地活出「真实」的自己。

我不知道未来还会不会重考,也不知道心理学是否还会成为我的职涯,但我知道就算绕了一圈,只要那份对人的好奇、对理解与疗癒的渴望还在,我就没有真的离开心理学。我,依然正在逐梦。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吧文学http://m.25shuwu.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在刚上大学不久的时候,有好些阵子,我一回到租屋处眼泪就会不争气的留下。其实也没有遇到什麽悲伤的事,但我就是很难过。

可能是第一次离开家,开始学习遇到委屈时要懂得自己承受和沉淀。我是独生nV,所以从小和父母的感情就很亲。虽然偶尔还是会有争吵,但我们无话不谈,即便有争执,也很快就会和好。

第一次离家,让我瞬间少了两个能倾吐心事的对象。我知道我该学会,不应该把所有悲伤都呈现给父母看。父母正在老去。我不想他们到了这个应安享晚年的岁数仍在担心我这个不够成熟的小孩。因此,当他们打电话来关心我时,我总是习惯X的隐藏起自己的悲伤,用一句「我很好」来粉饰所有的波澜。那些波澜有时候汹涌得像海啸。

电话挂断之後,我常常坐在床沿发呆好久,脑子里空空的,只剩下一种沉甸甸的孤单。租屋处再怎麽布置,终究不是「家」;厨房再怎麽乾净,煮出来的饭也没有家的味道。

我害怕自己会是个长不大的小孩,於是我b迫着我去成长;我害怕自己的泪水会成为旁人的负担,所以我在悲从中来时强迫自己要去快乐。

为了追求快乐,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有正规的,像是尽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例如写作、追剧、逛街和唱歌;也有b较偏门的,像是饮酒作乐,在外面夜不归宿。

但我还是快乐不起来。内心有什麽正在扩大的空洞,逐渐吞噬我变得快乐的权利。

我终究还是在我父母面前露馅了。

有一次,我正因为期末考和友会的成发忙得焦头烂额,在最疲累的时候接到母亲的来电。母亲兴致B0B0地跟我分享她在教会活动的心得,我却突然感到一阵厌烦,但我还是努力给她正向的回馈,直到她问了我那句话。

「你最近过得快乐吗?」

不知为何,这句话像是一把锋利的刃,直直的剖开我的心弦。我瞬间潸然泪下,但我不想承认我很难过,上了大学之後我一直不快乐,却又要佯装快乐的假象。

我忘记我朝着妈妈吼了什麽难听的话,我忘了自己到底说了什麽,只记得我像个无理取闹的孩子一样,朝着妈妈吼,说她烦、说我很忙,说我没时间听这些无关痛痒的事。挂掉电话,直到那时候我才明白,原来再怎麽假装,都掩饰不了我已经腐烂的内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一天我哭了好久好久,也去喝了很多的酒。隔天,我在宿醉的头痛中苏醒,看着镜子里狼狈的自己,我突然很害怕自己会不会再也好不起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